形态描述
形态(据Baker,1929) 成鸟:体羽大都红褐色;头顶、头侧、颏、前喉等均具紫绿色光泽;脸部裸露,裸皮及眼圈铅色;颈、上背、肩和最内侧翼上覆羽色深,富有栗色;下背、腰、尾上覆羽具紫绿色光泽;飞羽黑色;尾羽黑色,基部具缘色光泽,其余部分具紫色光泽;中覆羽具紫色光泽,翅的余部具绿色光泽。腋羽和尾下覆羽深紫色,体下余部羽毛栗色。
虹膜灰、褐或斑灰和褐色;嘴深铅色或铅褐色;跗蹠与趾黄褐色,膝部青铜色。
量衡度: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♀ 600 560 91—144 248—298 94—106 85—110
虹膜灰、褐或斑灰和褐色;嘴深铅色或铅褐色;跗蹠与趾黄褐色,膝部青铜色。
量衡度: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♀ 600 560 91—144 248—298 94—106 85—110
鉴别特征
鉴别特征 体长约600mm。头部除面部裸出外皆被羽。体羽大部为青铜栗色。嘴长而下弯,呈黑色。跗蹠前缘具盾鳞。
大小
体长约600mm。
量衡度: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♀ 600 560 91—144 248—298 94—106 85—110
量衡度: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♀ 600 560 91—144 248—298 94—106 85—110
生境信息
(据Baker,1929) 通常结群,栖息在湖沼间,不在多雨或干旱的地区活动。
国外分布
国内分布
国内偶见于上海与宁波间的湖沼、福州,以及广东沿海岛屿
经济意义
经济意义 彩鹮在我国极稀少,难得一见,已列为国家保护鸟类。形态较奇特,可供观赏。
分类讨论
分类讨论 本种现有2个亚种,即指名亚种(Plegadis f.falcinellus)和P.f.peregri-nus.前者分布于欧、亚及非洲等,而后者则产于菲律宾以至澳大利亚。见于我国境内的为指名亚种。
引证信息
Tantalus Falcinellus Linnaeus,1766,Syst,Nat.,ed.12,1:241(模式产地:奥地利和意大利).